東南亞初創搶人才
2023-06-03T07:00:00.0000000Z
2023-06-03T07:00:00.0000000Z
The Busy Weekly

https://busyweekly.pressreader.com/article/282527252821968
CAREER DEVELOPMENT
由于全球範圍內科技股普遍下跌,初創企業的融資驟減。大型會計事務所畢馬威(KPMG)調查顯示,2023年1至3月全球風險投資(VC)投資額按年減少67%。 亞洲的投資額按年減少69%,降至135億美元,這是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與經歷過2000年初的網絡股票泡沫破滅、2008年雷曼危機的歐美企業不同,對于東南亞的初創企業來說,這是首次遭遇逆境。 儘管如此,對初創企業來說,經歷「嚴冬期」未必全都是壞事。 不僅是美國科技企業,亞洲的大型科技企業也在裁員。如果之前集中在主要企業的優秀人才的流動性提高,那么對于東南亞的初創企業來說,將是獲得人才的機會。 東南亞的科技生態系統有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特點。那就是中美大型企業均為初創企業等供應人才。 由于地緣政治風險,中美大型科技企業近幾年以新加坡為中心擴充了東南亞基地。 因此,在中美對立的影響擴大到全世界的情況下,東南亞例外地成為兩個大國的科技企業共存的地區,科技人才的融合不斷加劇。 東南亞成初創企業培育土壤 據風險投資公司Asia Partners調查,到2022年底,從美國谷歌的東南亞各網點流出的人才超過6000人。微軟、亞馬遜、蘋果等美國大型IT企業也是如此。 這項調查結果表明,運營TikTok的字節跳動也有2800人左右外流。騰訊控股、阿里巴巴集團也是有力的 人才供給源。 如果引領IT業的很多中美企業進行裁員,新加坡的 大型網絡企業等區域內企業將更容易獲得中美大企業在東南亞流出的人才。 在中美對立看不到結束跡象的背景下,在雙方的大型科技企業中積累了經驗的人才很稀少。中美科技企業越是裁員,這些人才的流動性越強。 東南亞的文化、人種、收入階層等富有多樣性,這將成為建立新行業的一大優勢。 在美國等地,大企業的裁員潮已成為促進創業、促進行業更新換代的契機。東南亞也在形成越過冬天發芽的初創企業的培育土壤。
zh-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