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業績腳步蹣跚
排除高基數效應 首季盈利跌12% 朱凱健、凌僑森、曾國章 ◆ 聯合報導
2023-06-03T07:00:00.0000000Z
2023-06-03T07:00:00.0000000Z
The Busy Weekly

https://busyweekly.pressreader.com/article/281479280801744
第1頁
剛落幕的業績季節無驚無喜,甚至有點讓人失望。由于左右國內經濟的主要因素基本上保持不變,外圍因素如海外經濟與金融市場成了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的關鍵。 去年末季衝高見頂后回落,是今年經濟的切實寫照,上市公司業績亦按這腳本演出。 不知不覺,我國踏入后疫情時代已經一年多,正如《資匯》去年末季業績檢討中提及,馬股上市公司已經不再有封城時期所形成的低基數效應,考驗各企業應對目前經濟環境和營運挑戰。 從我國首季經濟表現來看,大馬首季國內生產總值 (GDP)按年成長5.6%,比《路透社》市場調查預期的4.8%好。經濟表現標青是否全盤反映在上市公司業績? 週三(5月31日)是上市公司公佈今年1月至3月結賬季度業績最后期間,《資匯》第一時間收集整理全場947家上市公司業績,為讀者帶來完整的業績統計與分析。 去年首季對馬股上市公司全場盈利有重大影響的事 件,莫過于亞航X(AAX,5238,主板消費股)完成債務重組后重新入賬逾335億令吉減值撥備,賬面稅前盈利更高達336億1766萬令吉,把當季全場盈利推高至755億8260萬令 吉,形成高比較基礎,對今年業績「不利」。 上市公司今年首季稅前盈利按年大跌50.88%,至371億3138萬令吉。按季比較,馬股上市公司盈利只跌7.08%。 若不計亞航X去年與今年首季業績,全場稅前盈利為368億零338萬令吉,比去年同期的419億7073萬令吉少12.31%。 正如《資匯》在去年末季業績分析前瞻中曾提到,國 家銀行上調隔夜政策利率(OPR)有利銀行業,消費股和 商場信托股在農曆新年的支撐下繼續按年取得成長,疲弱的棕油行情則拖累種植公司業績。
zh-my